
缘起:从“泥土路”到“一路生花”“记得我爷爷一直生活在长沙市区,‘文夕大火’前,奶奶带着父亲躲避战火来到黄花镇,爷爷在那场大火里消失了,老屋也消失了。”刘炳琪说,这段听来的家族往事,让他对长沙的感知,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。“那时的长沙城说不上漂亮,但比起土坯房、泥巴路的乡下,还是要显得要阔气些,五一大道宽敞,火车站气派配资平台查询网站,到了晚上灯火通明。”这是刘炳琪对长沙的第一印象配资平台查询网站,带着长沙县黄花镇口音,他语调平和,言语间是对这片土地毫不掩饰的深情。1987年,刘炳琪正式来到长沙工作,从此,一个“乡下伢子”真正成为了一名城里人。“了不起!”说起这些年长沙的变化,他脱口而出三个字,“当年的长沙有些小,湘江只有一座桥,到处是断头路。看看现在,湘江上桥挨桥,大道四通八达,以前到岳麓山等于去了乡下,而现在的岳麓山越来越青春,真可谓是恰同学少年。”在他的描述里,城市的生长充满了色彩。山茶花可以是路,丁香也可以/听起来就诱人的名字/正遍布长沙大街小巷/无法开花的车辆/来往穿梭,是一朵朵移动的花……为何选择“路”作为这首组诗的主角?面对记者的疑问,刘炳琪笑着说:“长沙人把做事说成‘搞路’,写诗是不是也算是‘写路’?长沙花多,一年四季花常在,有路就有花,有花就有路。”创作:在“一路生花”里触摸城市灵魂作为《长沙晚报》的忠实读者,在了解到“风华正茂”活动后,他积极参赛,“长沙人读长沙,长沙人写长沙,充满激情的写作,觉得自己也‘风华正茂’了。”这句话,仿佛是对百年前那首词中“恰同学少年”最动人的呼应。“白天想起一条路,晚上写一首诗。越写越爱长沙,越写觉得自己还年轻。”刘炳琪这样形容着自己的写作状态。《长沙花路》的创作过程,如同一次轻松愉快的城市漫游。他写芙蓉路从“躺着铁轨”到“南北通行的康庄大道”的巨变;写杜鹃路上“无法开花的车辆”是“一朵朵移动的花”;写紫薇路“身处长沙,比很多的路年轻许多”;写花侯路像“记忆的书签”,夹在那稻田、鱼塘和农户的袅袅炊烟里。当被问及印象最深的一条路,他提起了“芙蓉路”。“九十年代初是没有芙蓉路的。那时候从烈士公园去侯家塘,坐11路走小路,八一桥到捞刀河这段还躺着铁轨,几年时间,就成南北通行的康庄大道了。”这条路的变迁,正是长沙城市快速发展最有力的见证。在他看来,诗歌是记录城市灵魂最轻快、最敏锐的体裁。“写诗的最大好处,是不必占用大段的时间,诗歌只要表述一种想法,一种诉求,就可能是好诗。”这种创作观,让他的诗如同城市的速写,捕捉瞬间的感受,留存时代的温度。
对话:“史诗”与“日常之诗”“伟人所处的是旧时代,一个需要打破的时代。而我所处的是新时代,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。旧时代要推翻,新时代要发展,这大概就是‘史诗’与‘日常之诗’写作的异曲同工之妙。”谈及《沁园春·长沙》,刘炳琪回忆起自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学课堂上接触这首词的,“气势磅礴,意境深远”,是他最直观的感受。在他看来,“史诗”旨在破旧立新,呼唤变革;而“日常之诗”则是在“花好月圆”的和平年代,细数并珍视当下的美好与幸福。“做好平凡事,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”,这便是他作为诗人,在这个时代所选择的“异曲同工”。采访结束时,刘炳琪谈起未来的计划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朴素的坚持:“因为爱好,会一直写下去,直到写不动为止。”他还想写一写长沙的“塘、坡、冲”,那些更具乡土气息的地标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诗篇。长沙,这座承载了无数梦想与故事的城市,正如同刘炳琪诗中所言,“像北去的湘江,安安静静,承载起日新月异”,继续在每一个平凡人的笔下,生生不息,一路生花。读了刘炳琪的故事,您是否也诗兴大发呢?《沁园春·长沙》创作100周年主题文化活动之“风华正茂”新大众文艺创作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,欢迎投稿参与。
相关链接“风华正茂”新大众文艺创作活动征集启事1925年,青年毛泽东写下《沁园春·长沙》,记录了诗人笔下美丽的星城、动人的回忆。百年后的今天,提到长沙,您会想到什么?请把对长沙的美好印象写成诗文,参与“风华正茂/span>一、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4日二、要求活动分现代文学组、古典诗词组。撰写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长沙历史文化、代表人物、地标新解、现代生活、产业发展等。不得抄袭,不得使用AI代笔。诗词请注明新旧韵。三、参与方式参与征文的作品须提交电子版,以“风华正茂+作者+作品标题”为文件名发送至邮箱qinyuanchuncs100@163.com,同时将作品正文作为附件一起发送,并注明作者真实姓名、电话、身份证号码、开户行(精确到支行)和账号。优秀作品将在长沙晚报橘洲副刊、掌上长沙橘洲频道上刊发,优秀作品集结在《创作》杂志刊发。四、奖励主办方将组织评审。将评出一等奖10名、二等奖30名、三等奖60名、优秀奖若干,并针对国外创作者设立最佳国际作品奖。举报/反馈
广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